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中国人保政策性农房保险为农户筑牢安全屏障,防灾减灾惠民生
详细内容

中国人保政策性农房保险为农户筑牢安全屏障,防灾减灾惠民生

时间:2024-07-01        阅读

进入雨季以来,安国市多个乡镇在近期持续强降雨中有农房受损的农户,都陆续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救灾款”——农房保险赔付。农房保险是国家的一项惠农政策,对普通农民来说,房屋是他们最重要的家庭财产之一,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房屋损毁,居无定所,其生活、生产就将失去根本的依靠,因此农房保险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去年开始,安国市通过市场公开招标,将全市8.8万户农村住户全部纳入保险对象,由政府统一投保。截至7月,全市共受理理赔100余次,理赔金额17.29万元,受益群众105户约300余人,其中在7月份的洪涝灾害中共有34户获得保险赔偿,理赔金额达7.04万元,政策性农房保险为农户撑起了又一顶保护伞。


政府保险联手惠民生


昨天上午,家住安国市郑章镇的王祥和,收到了由安国市民政局救灾和社会救助科科长送来的1200元农房保险赔偿款。


推开王祥和家南屋的门,屋内依然一片狼藉:一个三门衣橱尚有一半埋在瓦砾中,一个散了架的电风扇也躺在地上,另一间厨房的灶台基本全被埋在瓦砾里了,墙上的水印有一米多高。7月初连续的强降雨导致王祥和家前面的一个小土坡滑坡,冲垮了他家的围墙和南屋的南墙。“当时幸亏人已经起床了,要不然就出大事了。”王祥和的前妻李文凤说。


接到报案后,人保财险很快就来到了现场,收集材料,定损、取证,并于近日开始由安国市民政局统一对包括王祥和家庭在内的房屋受损农户进行赔偿款发放。


为进一步提高突发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建立健全突发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灾害给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安国市通过市场公开招标,将全市8.8万户农村住户全部纳入保险对象,由政府统一投保。在保险期间内,农户农房由于空中运行物体坠落、外界物体倒塌、台风、风雹、雷击、地震、滑坡、火灾、爆炸等因素造成损失的,每户可最高获得2万元的保险理赔款。不需要群众花一分钱,也无需办理投保手续,实现农村住房保险全覆盖,这是我市引入商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的首次尝试。


“去年,伍仁桥镇共有十多户农户农房因灾受损,今年,前段时间的强降雨也导致了五六户农房受损,目前,他们的保险赔偿金正在发放中,少则几百元,多则千余元。”安国市民政办相关负责人说。


从单一救灾到“两条腿”走路


今年入汛以来,持续的强降雨,是全市进入梅雨季节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来势猛、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农村住房保险作为一种小额灾害保险,以政府与保险公司‘协议统保’模式,不需要群众花一分钱,也无需办理投保手续,使因灾倒房群众在获得政府原有救助的同时,还可取得新的保险赔付。用较小数额的钱,使群众获得较大数额的赔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于依赖各级财政、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补偿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问题。”市民政局救灾处沈小鹏介绍,在前段时间的洪涝灾害中,市民政局第一时间与人保财险公司取得联系,要求保险公司及时对受灾农房进行核查,开展受损农房的定损和赔付工作,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这次受洪涝灾害影响的34户农房已进行了核查定损,农房保险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了基层政府和群众的燃眉之急。


“长期以来,农村发生灾害,除了农民自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拨付救灾款物这一单一的灾后财政补助模式进行救助。农房保险把农户的灾害风险和政府的救灾压力在一定程度转嫁给了保险公司。灾害发生后,农户由过去等着政府救助转变为向保险公司领取赔偿。这种政策性农业保险灾害救助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灾后财政补助模式,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实现了农业灾害救助‘两条腿走路’。”沈小鹏说。


发挥社会“减震器”作用


“通过为困难群众住房投保,运用市场化手段为农房承保,有利于提高群众抵御灾害风险能力,体现了救灾精细化的要求。”沈小鹏认为,推行农房保险,由财政全额投保,农户自己不用花一分钱,一旦出现大灾导致房屋倒塌,即可获得房屋保险金,体现了党和政府护民之心、爱民之情,也确保了灾害救助工作有序进行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开展,让受灾农户树立起了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对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王祥和外出上班,他的赔偿款由李文凤代领。“很意外,也蛮高兴的。这个房子修一下需要不少钱,救灾款加上这个赔偿款,应该能贴补不少了。”李文凤说。


联系我们

邮箱

首页
企业简介
新闻动态
工程业绩
工程动态
联系方式

songlanqin2023@163.com

seo seo